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12-28] |
2012年對不少香港劇場工作者來說,不是終結而是開端。民政事務局2011年推出「藝能發展資助計劃」,每年資助額約為三千萬港元,目的在於「提升藝術工作者和藝團的能力」、支持藝術創作、教育和拓展觀眾。不論是資助的方式、要求和資助額,都有別於藝術發展局目前的「一年」或「兩年」資助。其中配對式的「躍進資助」對一些目前非由藝發局資助,而又有潛力爭取政府以外資源(包括企業、票房等)的藝團和計劃別具吸引力,亦有助發掘更多資源的不同可能性。 文:陳國慧 |
不是終結 2012年香港劇場盤點
拉丁美洲藝術 香港藝術市場的滄海遺珠
Puerta Roja Gallery(紅門畫廊)主人Adriana Alvarez-Nichol自稱為全亞洲唯一專門經營南美藝術的畫廊。對於這一點,記者很難確認,但說它是全香港獨一無二,就肯定是錯不了的。
(報)政府須全面應對老齡化
2012年8月7日 張瑞霖 三十會 信報
日本、南韓、台灣不單已建立全民醫療退休保障,並已立法推行「長期照料保險」,愈來愈多大陸城市的老人也享受着優厚的退休金,過着豐富多彩的退休生活,與香港老人缺乏社會反哺照顧,實在有天壤之別。
(報)文化權利的迂迴之路
2012年8月3日 歐陽檉 文化論政 信報
文化是為人之本,一個人懂得對事物賦予意義,就是有文化。動腦筋把意義昇華、用巧手把意義呈現,就成所謂的「文化藝術」。在一個理想的自由國度,文化藝術,貴在多元,所謂百花齊放,雅俗共賞,已成老生常談。
文化是為人之本,一個人懂得對事物賦予意義,就是有文化。動腦筋把意義昇華、用巧手把意義呈現,就成所謂的「文化藝術」。在一個理想的自由國度,文化藝術,貴在多元,所謂百花齊放,雅俗共賞,已成老生常談。
不過,在現代社會,文化政策學日漸風行,倒反映我們並不活在理想烏托邦。除孤芳自賞者外,想做任何事,其實都會涉及個人以外的社會政治環境影響、受權力不平所制。談文化平等,在過去數十載,多國政府的政策,都從文化民主化過渡到文化民主,再到提倡文化權利。
(報)回歸社會的Pina
2012年8月1日 翟宗浩 察顏觀色 信報
1984年首度綵排劇本《山上聽見一聲喊叫》,個子纖瘦的德國福克旺舞蹈教室總監為啟動製作,將以下文字遞交舞者咀嚼細味:「一些不斷增長,勢不可擋的情勢。」「為終止某事而(對它)痛加破壞。」「如何展示死亡及恐慌?」「請嘗試將弱點逆轉成正向力量。」「風暴前夕哪平靜。」「當一切恢復安然無恙……」「不惜任何代價,渴望能感受某事物。」「表現足以移動山岳的強烈欲望。」「顯示事情漸入佳境之訊號。」
(報)香港模式文化工程
2012年8月1日占飛 忽然文化 信報
很多人都知道,誠品在寶島點止書店咁簡單?還肩負文化推動者(culture stimulator)的重要角色。如果港人天真地以為把外國的文化圖騰引進,就等於從外移植了文化,那何不乾脆把文明地標金字塔也老翻一個建在西九,或者把城門河改成泰晤士河、美心皇宮改成羅浮宮,重蹈港式偽文化工程的覆轍?
(報)陳惜姿﹕守護下一代,守護香港的將來
【明報專訊】我們是一班平平無奇的家長,平日要工作維持一家生計,下班後要替子女看功課,準備測驗默書,已經疲於奔命。子女的教育,我們十分關注。政府每年花巨額在教育上,我們是納稅人,把子女送到本地學校,原以為可信賴政府,信任學校。
(報) Pina Bausch與「非線性」
2012年5月17日 信報 翟宗浩 察顏觀色
從鳥瞰角度,時代不同無疑予包殊和 Laban(徒孫與師祖)築起鴻溝,分歧聚焦點恰好建立自線性與否之爭議。線性,說得淺白,就是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秩序,以時間為例,一分一秒點滴流逝卻又繼往開來,既不能喊暫停,也無法重溫或超越跳躍至未來。
(報)社區劇場的文化建設
2012年5月16日 信報
香港藝術發展局2008年底出版的第四期《藝萃》,公布了本港2006至07年度獲政府資助劇團的觀眾分布:劇場演出觀眾人次佔全年總五十八萬人次的47%,即大約二十七萬人次,而教育及社區演出的觀眾佔46%,餘下的7%則來自海外演出。早於1992年筆者曾調查劇場演出觀眾人次,亦於1998年分析國際劇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的數據,兩次得出的結果介乎二十五萬與三十萬之間。換言之,由1990至2007年的十七八年間,本港劇院觀眾並沒有什麼增長,反而劇院外的觀眾數字令人驚喜【註】。
(報)黃英琦:我們需要怎樣的文化局
Ming Pao Daily News D04 | 副刊世紀 |
世紀.HK Culture | By 黃英琦 2012-04-13
在特首選舉期間, 三位特首候選人的政綱均支持成立文化局,文化界普遍叫好
,甚至非常振奮;如今文化局快要成立了,身邊的文化界朋友卻有點忐忑,擔
心文化局的定位,擔心局長能否守護文化自由自主等核心價值,也憂慮文化局
在涵蓋創意產業後變得市儈,只重視有產值的文化,不支持藝術發展。與其焦
慮,倒不如盡快行動,由民間主導議程,積極參與討論「我們需要怎樣的文化
局」。就讓我先在世紀版拋磚引玉。
世紀.HK Culture | By 黃英琦 2012-04-13
在特首選舉期間, 三位特首候選人的政綱均支持成立文化局,文化界普遍叫好
,甚至非常振奮;如今文化局快要成立了,身邊的文化界朋友卻有點忐忑,擔
心文化局的定位,擔心局長能否守護文化自由自主等核心價值,也憂慮文化局
在涵蓋創意產業後變得市儈,只重視有產值的文化,不支持藝術發展。與其焦
慮,倒不如盡快行動,由民間主導議程,積極參與討論「我們需要怎樣的文化
局」。就讓我先在世紀版拋磚引玉。
(報)搭橋 鬆綁 擋刀 文化局要為民倡議
文.司徒薇
知道立法會五月十九日辯論五司十四局、文化局勢在必行的人,已經算警覺高。對一般勞碌的香港人來說,就算從西九文化區單一招標推倒重來至今,聽過香港需要有文化政策軟件、不能只管蓋場館等硬件之餘,實在說不上有討論過文化局為何物!我們甚至懷疑議員對何謂香港文化∕文化局∕文化政策沒有足夠的意識,恐怕被網民戲稱「勁共勁共勁共」的CY,在建制派的護航下,會令文化局火車「捐山窿」通過。泛民議員要求政府改組多諮詢多溝通,其實是有必要的。
(報)《馬太受難曲》的舞台版本
2012年4月30日 信報
復活節前,柏林愛樂推出了一張巴哈《馬太受難曲》的影碟,是兩年前由Peter Sellars導演的舞台版本(他稱之為「儀式」ritualisation),拉圖指揮。獨唱陣容星光熠熠,福音作家由Mark Padmore擔任,最近來過香港的Christian Gerhaher是耶穌,其他歌手有女高音Camilla Tilling(當時腹大便便)、拉圖太太Magdalena Kozena、在古樂界活躍的芬蘭男高音Topi Lehtipuu,以及剛剛因為聲帶問題而退休的男中音Thomas Quasthoff。加上Simon Halsey指揮的柏林廣播合唱團,誠為頂級歌唱陣容。
復活節前,柏林愛樂推出了一張巴哈《馬太受難曲》的影碟,是兩年前由Peter Sellars導演的舞台版本(他稱之為「儀式」ritualisation),拉圖指揮。獨唱陣容星光熠熠,福音作家由Mark Padmore擔任,最近來過香港的Christian Gerhaher是耶穌,其他歌手有女高音Camilla Tilling(當時腹大便便)、拉圖太太Magdalena Kozena、在古樂界活躍的芬蘭男高音Topi Lehtipuu,以及剛剛因為聲帶問題而退休的男中音Thomas Quasthoff。加上Simon Halsey指揮的柏林廣播合唱團,誠為頂級歌唱陣容。
《馬太受難曲》把合唱及樂隊都一分為二,開頭合唱的對答,效果立體。柏林愛樂廳的三百六十度葡萄園設計,令Sellars有意把《馬太受難曲》戲劇化。愛樂廳有闊大的舞台,樂隊及合唱的擺位也與眾不同。從左至右,第一合唱、第一樂隊、通奏低音及第二樂隊,連指揮的位置都有兩個,第二合唱放在右上角的合唱席。
(報)香港小劇場的省思──場地、資源、教育的現狀
文 : 小西 IATC
|
如果你是一位剛來港的外地遊客,隨便打開像《artplus》、《Timeout》那樣的綜合文化藝術雜誌, 幾份報刊的文化版面(例如《信報》、《經濟日報》、《文匯報》等),或乾脆到網上瀏像「Pixel bread像素麵包」那樣的文化藝術資訊網站,你大概會驚訝於香港每周上演與開幕的演出和展覽之多。 |
(報) 從紐西蘭教育課程透視藝術教育中的三角伙伴關係
APA Newsletter Issue 2
成功的藝術教育需要藝術家和教師之間的緊密合作及互動交流,而學生的積極參與更能進一步強化教學內容,建立共等的學習伙伴關係。
(報) 有人來問起文化局之類的問題
跨媒介 pixelbread
作者: 也斯 詩人、小說作家、文化評論家。現為嶺南大學比較文學講座教授、人文學科研究中心主任。
文化局
並不希望文化局為我們指示方向。若要制定文化政制,最好先總結香港多年經驗:哪些做得好、但結果沒有做下去;哪些做得不好,但惡果遺留至今?
(報)戲劇藝術教育:從兒童說起
2011年5月4日 信報
4月中旬,「國際兒童及青少年戲劇聯盟」(ASSITEJ)的會長、來自克羅地亞的伊域加.斯麥先生(Mr. Ivica Simic),應「明日藝術教育機構」的邀請,到香港主持一個題為「兒童戲劇發展及前景」的工作坊,並於23日在演藝學院舉行了一個座談會。我被邀作主持。
這次的討論涉及十分深入的議題。議題之一是:什麼是兒童劇;之二:藝術跟教育的關係。這兩個議題澄清了一些廣泛流行的錯誤觀念。現簡言之。
(報)戲劇教育淪為一門生意
2012年3月21日 信報
曾創辦「瘋祭舞台」、「何必。館」,以及任教於多個社福機構及學校的何應豐,對戲劇教育,與陳敢權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他直指近年雖見香港戲劇教育蓬勃,但不少課程演變成「為搞show而搞show」,最終將戲劇精神本末倒置。
(報)戲劇教育普及化 到底上戲劇課學到什麼?
2012年3月21日 信報
隨着香港學制改革,新高中語文科目引入戲劇選修單元,加上香港小劇團日益受注目,教育界也開始重視起戲劇來。無論大、中、小學,近年戲劇課程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新近就有香港話劇團(下稱話劇團)與公開大學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合辦的「舞台表演專業證書」課程,該課程由話劇團藝術總監陳敢權及兩位駐團導演司徒慧焯及馮蔚衡教授。藉此機會,本報邀請了陳敢權及活躍於戲劇教育界的何應豐,以不同角度談論戲劇教育。
(報)民間電影抬頭 展現社會真實面
2012年4月20日 信報
什麼叫做民間電影?獨立電影卡記就聽得多,美國的獨立電影抵抗荷里活文化、大電影公司資金拍攝方式,內地的獨立電影抵抗共產專政,以及改革開改後備受剝削的百姓。香港的獨立電影,直面商業至上、行業操作封閉形成的霸權,以百姓為拍攝對象,和被邊緣化的社會關懷批判為旨,市民自由觀影而免受限於院線制度,甚至鼓勵市民拿起攝影機,是為充權的一種形式。
(報)規劃與策略的考慮
2012年4月20日 信報 程介明 教育評論
第二次來沙地阿拉伯。上次一眨眼,已是六年前的事了。那是沙地的教育部,決心要革新高等教育,布置了認識而是多個研究課題,準備制訂高教發展大計;那次會議在首都利雅得(Riyadh)舉行,由各個課題作中期報告,本欄曾作介紹。事後,沙地當局又在歐洲、北美等地再召開研究報告和高教規劃的諮詢會議。我參加了他們在倫敦的會議。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