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馬太受難曲》的舞台版本

2012年4月30日 信報

復活節前,柏林愛樂推出了一張巴哈《馬太受難曲》的影碟,是兩年前由Peter Sellars導演的舞台版本(他稱之為「儀式」ritualisation),拉圖指揮。獨唱陣容星光熠熠,福音作家由Mark Padmore擔任,最近來過香港的Christian Gerhaher是耶穌,其他歌手有女高音Camilla Tilling(當時腹大便便)、拉圖太太Magdalena Kozena、在古樂界活躍的芬蘭男高音Topi Lehtipuu,以及剛剛因為聲帶問題而退休的男中音Thomas Quasthoff。加上Simon Halsey指揮的柏林廣播合唱團,誠為頂級歌唱陣容。
《馬太受難曲》把合唱及樂隊都一分為二,開頭合唱的對答,效果立體。柏林愛樂廳的三百六十度葡萄園設計,令Sellars有意把《馬太受難曲》戲劇化。愛樂廳有闊大的舞台,樂隊及合唱的擺位也與眾不同。從左至右,第一合唱、第一樂隊、通奏低音及第二樂隊,連指揮的位置都有兩個,第二合唱放在右上角的合唱席。

(報)香港小劇場的省思──場地、資源、教育的現狀


文 : 小西  IATC

如果你是一位剛來港的外地遊客,隨便打開像《artplus》、《Timeout》那樣的綜合文化藝術雜誌,
幾份報刊的文化版面(例如《信報》、《經濟日報》、《文匯報》等),或乾脆到網上瀏像「Pixel
bread像素麵包」那樣的文化藝術資訊網站,你大概會驚訝於香港每周上演與開幕的演出和展覽之多。

(報) 從紐西蘭教育課程透視藝術教育中的三角伙伴關係

APA Newsletter Issue 2
成功的藝術教育需要藝術家和教師之間的緊密合作及互動交流,而學生的積極參與更能進一步強化教學內容,建立共等的學習伙伴關係。

(報) 有人來問起文化局之類的問題

 pixelbread
作者:  也斯  詩人、小說作家、文化評論家。現為嶺南大學比較文學講座教授、人文學科研究中心主任。

文化局

並不希望文化局為我們指示方向。若要制定文化政制,最好先總結香港多年經驗:哪些做得好、但結果沒有做下去;哪些做得不好,但惡果遺留至今?

(報)戲劇藝術教育:從兒童說起

2011年5月4日 信報

4月中旬,「國際兒童及青少年戲劇聯盟」(ASSITEJ)的會長、來自克羅地亞的伊域加.斯麥先生(Mr. Ivica Simic),應「明日藝術教育機構」的邀請,到香港主持一個題為「兒童戲劇發展及前景」的工作坊,並於23日在演藝學院舉行了一個座談會。我被邀作主持。

這次的討論涉及十分深入的議題。議題之一是:什麼是兒童劇;之二:藝術跟教育的關係。這兩個議題澄清了一些廣泛流行的錯誤觀念。現簡言之。

(報)戲劇教育淪為一門生意

2012年3月21日 信報

曾創辦「瘋祭舞台」、「何必。館」,以及任教於多個社福機構及學校的何應豐,對戲劇教育,與陳敢權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他直指近年雖見香港戲劇教育蓬勃,但不少課程演變成「為搞show而搞show」,最終將戲劇精神本末倒置。

(報)戲劇教育普及化 到底上戲劇課學到什麼?

2012年3月21日 信報

隨着香港學制改革,新高中語文科目引入戲劇選修單元,加上香港小劇團日益受注目,教育界也開始重視起戲劇來。無論大、中、小學,近年戲劇課程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新近就有香港話劇團(下稱話劇團)與公開大學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合辦的「舞台表演專業證書」課程,該課程由話劇團藝術總監陳敢權及兩位駐團導演司徒慧焯及馮蔚衡教授。藉此機會,本報邀請了陳敢權及活躍於戲劇教育界的何應豐,以不同角度談論戲劇教育

(報)民間電影抬頭 展現社會真實面

2012年4月20日 信報

什麼叫做民間電影?獨立電影卡記就聽得多,美國的獨立電影抵抗荷里活文化、大電影公司資金拍攝方式,內地的獨立電影抵抗共產專政,以及改革開改後備受剝削的百姓。香港的獨立電影,直面商業至上、行業操作封閉形成的霸權,以百姓為拍攝對象,和被邊緣化的社會關懷批判為旨,市民自由觀影而免受限於院線制度,甚至鼓勵市民拿起攝影機,是為充權的一種形式。

(報)規劃與策略的考慮

2012年4月20日   信報  程介明 教育評論
第二次來沙地阿拉伯。上次一眨眼,已是六年前的事了。那是沙地的教育部,決心要革新高等教育,布置了認識而是多個研究課題,準備制訂高教發展大計;那次會議在首都利雅得(Riyadh)舉行,由各個課題作中期報告,本欄曾作介紹。事後,沙地當局又在歐洲、北美等地再召開研究報告和高教規劃的諮詢會議。我參加了他們在倫敦的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