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終結 2012年香港劇場盤點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12-28]    
 2012年對不少香港劇場工作者來說,不是終結而是開端。民政事務局2011年推出「藝能發展資助計劃」,每年資助額約為三千萬港元,目的在於「提升藝術工作者和藝團的能力」、支持藝術創作、教育和拓展觀眾。不論是資助的方式、要求和資助額,都有別於藝術發展局目前的「一年」或「兩年」資助。其中配對式的「躍進資助」對一些目前非由藝發局資助,而又有潛力爭取政府以外資源(包括企業、票房等)的藝團和計劃別具吸引力,亦有助發掘更多資源的不同可能性。 文:陳國慧

《打轉教室》 向世界出發
 雖然這些可能性的持續發展尚待考量,但亦的確令藝團多向地思考資源開拓和藝團發展的空間,而在今年特別活躍的獲「躍進資助」劇團,當以「鄧樹榮戲劇工作室」為重要案例。除了代表香港在今年於倫敦「環球劇場」舉行的「世界莎劇節」中,以粵語演繹《泰特斯》(Titus Andronicus)外,去年首演於香港藝術中心的無語言動作喜劇《打轉教室》,亦在今年暑假勇闖愛丁堡藝穗節。與過往本地藝團參與藝穗節著重吸取海外演出經驗的「交流」概念不同,《打轉教室》的運作策略呼應劇團「將最優質的劇場作品帶給最多的觀眾」的使命,當中的「最多」已非只落點於華文戲劇的市場,乃在向世界出發。
 作品在愛丁堡上演三個多星期,得到如具指標性的《三星期報》劇評五星的肯定,整體票房亦有不俗反應,其後亦在多個內地城市巡演,今年在港也以藝術中心駐場劇團的方式兩度重演。去掉語言和強調形體的創作目標清晰,參考這些年日本韓國大力輸出,往往雄據藝穗節票房、贏盡觀眾口碑的功夫動作喜劇「產業」如《大長Jump》等,《打轉教室》明顯是小本製成、民間手作,即便劇團獲政府資助,但要使作品能夠在本地以定目劇形式上演和在海外以產業化方式巡演,便不只是靠一個劇團的視野所能夠承擔的事了。
 《打轉教室》的成功和開創性,其實是導演鄧樹榮透過實踐去挑戰香港劇場發展的窒礙,也是他對劇場本質的詰問:突破表演訓練的單一化、發展演出場地的靈活性與作品個性的有機互動、拓展高質素觀眾的質與量。今年儼如示範動作般的展演是好開始,然而有些核心而又非短期可解決的問題,包括演員專注探索表演和長期排練空間的支援不足、專業培訓的多元性尚待發展、海外巡演的行政和技術人員的專業培訓不足等,已預示著發展步伐可能會被拖延。然而所謂的「文化局」在今年只聞樓梯響,代表業界的馬逢國雖入立法會又不能只看文化,看來民間又再只能自求多福。
關注文本創作
 但民間一向「認命」,創作力反而借末日為題多所發揮和思考當下的社會異象。像「前進進戲劇工作坊」早前便上演了陳炳釗的編導作品《如果在末日,一個旅人》,而在本月底則有《末日牛棚異境》集合劇場演出、祭典、舞蹈、沙龍活動為末日贈興。同時,「前進進」今年透過「藝能」計劃資助推出了為期兩年的「新文本運動」,這計劃是發展自劇團過去數年針對文本創作的探索和思考。是年活動的內容包括上演兩個原創作品──《誰殺了大象》(編導馮程程)及改編自台灣作家駱以軍的同名小說創作《西夏旅館》(編導甄拔濤),和邀請本地資深導演李鎮洲,執導英國當代劇場驚為天人的劇作家莎拉.肯恩(Sarah Kane)的作品《驚爆》(Blasted)。另外,劇團亦成立了「新文本工作室」,舉辦介紹當代劇場文本發展(暫以英國及德國為主)的講座及成立資料庫,以創作和研究的方式探索文本創作的新可能。
 本地鬧編劇荒一直是業界朋友關心的問題,多個具編劇身份的劇團藝術總監包括「新域劇團」的潘惠森、「7A班戲劇組」的一休和「影話戲」的羅靜雯,都分別在近年策動了發掘新進編劇和原創文本的計劃。其中在今年已踏入第七個年頭的「劇場裡的臥虎與藏龍計劃」每年都圍讀超過二十個新作品,當中會有兩至三成的創作會被搬演,包括近年積極主理自家出品的「香港藝術節」,是年就透過「新銳舞台」製作由李穎蕾編劇、李鎮洲執導的《愛之初體驗》,而「香港話劇團」的黑盒劇場,今年亦上演了邱廷輝編劇、馮蔚衡導演的《臭格》。
 以往這些計劃主要是讓本地編劇的作品有機會被認識,及透過公開圍讀以爭取觀眾的意見;而「新文本運動」則從研探當代新文本的角度出發,更銳意地要開拓文本創作者的視野和眼界,在關注其量以外,亦從質方面入手。事實上,近兩年的「臥虎與藏龍」亦有圍讀內地和台灣年輕編劇的作品,今年甚至舉行「兩岸三地青年編劇交流會」,在擴大本地編劇交流圈子的同時,亦有機會讓香港成為兩岸三地新進編劇發表作品的平台,這無疑有助本地編劇的發展。雖然「臥虎與藏龍」的主事人潘惠森於今年離開「新域劇團」,轉任演藝學院的駐院編劇及戲劇文本創作課程組長,但可見這新開始將會為本地創作注入新的能量。
「藝穗民化節」帶來的思考
 值得關注的是越來越多劇團以研究和創作為定位,在追求量以外亦思考如何深化創作。前述的「鄧樹榮戲劇工作室」和「前進進」是一例,另外,在今年重組,由卸下學院教職的胡海輝任藝術總監,同時亦在今年取得藝發局「一年資助」的「一條褲製作」,劇團亦設立戲劇研究室,廣邀有興趣者擔任義務研究員。重組後發表的《篤數帝國》(Enron)是一個由社會事件出發探索人性的當代劇作,清晰地確立了劇團往後的定位,期待劇團在未來推出更多具視野的翻譯和原創作品。
 另一方面,去年取得藝發局「一年資助」的「同流」,今年在其位於工廈內的黑盒劇場推出多個製作,自家的靈活性令劇團可以發掘到創作和空間上的不同可能。事實上,工廈藝術家的聲音亦越來越響,而亦有更多劇團建立自己的劇場,包括成立三十周年的「赫墾坊劇團」,今年在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的「莫唏場」上演莫唏編劇的《文字幽靈》,另外,「劇場工作室」亦啟動了「DG 黑盒劇場」的運作,首個作品別具意義地由劇團兩位主理人余翰廷和廖淑芬擔綱演出,而這兩個作品都分別是今年首屆「香港藝穗民化節」的參節作品。
 這個由資深劇場工作者陳曙曦「吹雞」的藝術節,首年即吸引了超過七十個製作參與,包括舞蹈、劇場、裝置、工作坊等不同形式的節目,而大部分這些節目,都是在非為正規演出場地的空間內進行,這儼如是一次小劇場工作者的「行動」,為了讓更多觀眾和業界知道演出的不同可能性、讓政府知道創作人對另類演出空間的需要。這次大型「踩鋼線」行動的未來發展尚是問號:到底繼續「踩鋼線」反而激發創意或是「正規化」才是王道?或許看本地實驗劇團「進念.二十面體」三十年走過的路可見端倪,今年上演的《0382》是劇團口述史,在見證實驗劇場發展外亦見證香港社會、文化的轉變。尾聲一場台上演員十五分鐘不作一聲表演「玩電話」,預示了一些事情的開始與終結。2012,應該是一個值得記著的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