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3日 鑑賞天地 信報
Puerta Roja Gallery(紅門畫廊)主人Adriana Alvarez-Nichol自稱為全亞洲唯一專門經營南美藝術的畫廊。對於這一點,記者很難確認,但說它是全香港獨一無二,就肯定是錯不了的。
生於墨西哥的Adriana,年輕時已離鄉別井,投身商界。於倫敦大學商學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念工商管理碩士課程(MBA)畢業後,一直在銀行界工作,最高曾升任至巴克萊財富(Barclays Wealth)董事總經理,曾獲CNN選為「十位海外最強墨西哥女性」之一。
遊走世界各地數十載的Adriana,自言離家愈久,便愈感受到自己與墨西哥文化的緊密聯繫。與此同時,由於其家族一直與當地藝術家關係甚佳,有收藏家開始請Adriana代為搜購南美藝術品。Adriana亦因而發現自己興趣所在,終於在2010年7月在這個她甚看好藝術前景的城市──香港──創辦紅門畫廊。
「門」就是Puerta,即指亞洲人通往南美藝術之路;「紅」,Roja,則是中國與墨西哥文化同樣重視的顏色,象徵連結兩地的紐帶。Adriana坦言希望透過畫廊,把自己故鄉的藝術帶到亞洲,故特以「紅門」命名。
今天,Adriana回顧兩年半以來的生意,自我評價為「非常不錯」。她把這一點歸功於自己與客戶的緊密聯繫。的確,南美藝術在香港乃至亞洲都屬冷門範疇,若不積極向客戶推廣,恐怕難會有人問津。
反觀歐美,Adriana說,藝術圈對南美的認識比亞洲要早,也深入得多。二十年代,拉丁美洲藝術家與巴黎藝術社群曾作廣泛交流。1924年,即巴黎舉辦奧運會的一年,Musee Galliera舉辦了法國主要博物館的首個拉丁美洲展覽Exposition d'Art Americain-Latin(拉丁美洲藝術展)。與此同時,美國最著名美術館之一的紐約現代藝術館(Museum of Modern Art,MoMA)在1932年舉辦的史上第二個藝術家個人展覽,主角便是南美藝術大師Diego Rivera,即緊接1931年的馬蒂斯(Henri Matisse)個展之後。
三大特點
那南美藝術與世界其他地區的藝術相比,到底有何獨特之處呢?
對此,Adriana提出三點。第一是視覺表達力度強,以繪畫為例,一般來說,藝術家喜歡用較激烈的色彩與筆觸呈現畫面;第二是重視技術性,視創作過程與概念同等重要;第三是創作文化背景複雜(詳見另文)。
「不過,南美藝術家探討的,依然是自然、社會、個人身份等世界共同問題。」她說。眾所周知,南美多國社會問題不少,歐美資本家的剝削、本土的貪污、毒梟橫行、移民與偷渡等等。這些議題成為許多當地藝術家反覆創作的題材。可幸香港相對上貪污、販毒等問題沒有南美猖獗,但人們對社會不公平與惡劣生存條件的反抗,始終是共通的。「所以,儘管起源不同,亞洲的觀眾還是能感受到南美藝術的力量。」
是否能「感受」南美藝術力量,見仁見智,但若從市場角度看,南美則無疑是全球一個特例,與港人熟悉的中國藝術市場可謂南轅北轍。當然,深究起來,即使地區相同,每個藝術家的市場表現也可以很不一樣,但粗略而言,Adriana這樣形容是很不錯的:若中國當代藝術是「金融衍生產品」,那南美藝術便是「股票」。
之所以說是「股票」,一方面主要是因為南美的市場由真正的藝術愛好者而非投機分子撐起。Adriana說,南美擁有強大的藝術收藏根基。他們購買一件作品,多是因為對它情有獨鍾,所以不會隨便轉售圖利。這一特點雖然令市場流動性降低,但好處是作品價格走勢多會穩步上揚。
另一方面,則在於南美藝術深厚的歷史傳統。事實上,美洲第一家藝術館及藝術學院所在並非今日藝術蓬勃的北美洲,而是在墨西哥城(Mexico City)。該機構名為The Academy of San Carlos(聖卡洛斯學院),創立於1781年,早期着重教授歐洲古典藝術,後把重心轉移至現當代藝術。
如今世界聞名的許多現當代畫家都曾受過南美藝術的影響。經典例子是畢加索與古巴畫家Wifredo Lam的關係。林的父親是中國人,母親是非洲及印第安混血兒。Wifredo 1902年生於古巴,雖姓林,但無中文名。他的作品與畢加索風格頗相似。對此,很多人說Wifredo是學(抄)畢加索,而畢加索自己卻否認這一點,指自己是倒過來受Wifredo的原始藝術感染,並稱他為「一位偉大畫家」。
公私結合
源遠流長的藝術背景成為南美藝術扎實的根基。對Adriana而言,南美藝術深深滲透進平民生活與社區之中。「要是你來到墨西哥城,你會發現,每兩個街口便有一件公共雕塑。很多南美藝術家都不喜歡住城市,而跑到郊外小村莊,與草根人民接觸,學習他們的民俗藝術技巧。」談到這一點,她不忘提到中國:「中國藝術本來也是植根平民生活的,只是近年那種聯繫丟失了,需要重新尋回。」
Adriana強調,公私結合的力量在南美藝術圈至為重要。她以個人經驗為例,早前紅門畫廊曾為墨西哥藝術家Hector Velazquez舉辦展覽Unfolding Bodies,芸芸作品中有五件是從南美的藏家借來,老遠運到香港展覽的非賣品。「他們不收分文,只為自己心儀的藝術家能在亞洲辦展覽而感到高興。」另一方面,墨西哥領事館亦有對展覽加以支持。「各種元素加以結合,整個藝術社群才能活躍起來。」
身為南美人,交易的又是南美作品,Adriana對南美藝術讚不絕口自是意料中事。她說,許多南美藝術家的作品質素足與歐美名牌並駕齊驅,但前者價格卻比後者要低一大截。
低到怎樣的程度呢?試看看最近市況,剛過去的11月,紐約蘇富比拉丁美洲藝術拍賣專場,成交總額23130251美元(約港幣1億8000萬港元)。大部分作品拍賣價皆在估算範圍之內,如售價最高的Matta作品Nada估價是150萬至200萬美元,拍賣價則為1818500美元(約1409萬港元)。價格排名第二位的Mañana Luminosa作品DR.ATL(Gerardo Murillo) (1875-1964年)估價同樣是150萬至200萬美元,拍賣價則為1650500美元(約1279萬美元)。這些數字與動輒過億的歐美藝術相比,可說是小巫見大巫。
又例如當今拉美最著名藝術家之一Fernando Botero,去年11月,他的巨型雕塑作品Dancers(2007)拍出176萬美元(約1364萬港元),打破了藝術家自己的雕塑作品紀錄,然而與他同齡的德國藝術家Gerhard Richter的作品最高價紀錄卻是2180萬美元(約1億6895萬港元),為Fernando Botero的十二倍以上。
不少行內人把拉美與歐美藝術價格的鴻溝視為升值潛力巨大的表徵。據ARTINFO報道,去年拉美藝術家Frida Kahlo的其中一件作品曾以私人方式易手,價格高達1000萬美元(約7750萬港元),可視為南美藝術品價格「起飛」的先兆。
明賺實蝕
不過,雖然南美藝術市場走勢良好,Adriana也認為其價值仍然被市場大幅度低估,但她卻三番四次強調客戶不應為炒賣而收購南美作品。
作為藝術商人的她,戳破藝術投資賺大錢的神話:「如果你有個錯覺,以為透過藝術可以賺大錢,那我有點為你擔心。你看到那些大幅升值的,不過是市場上的成功案例,可能一百件中只有一件是這樣,而其他九十九件你則看不見。」
半年前,Financial Times曾粗略估算過,一幅1990年以1080萬英鎊購入的John Constable作品The Lock(1824),連同機會成本、保險、拍賣佣金、儲藏等費用計算,在2012年易手時到底要賣多少錢才能賺錢。結果是5980萬英鎊,比買入價貴5.5倍。最終拍出價值則是22441250英鎊,帳面以為賺兩倍,實則只有總成本的37%。
「不過你買入一幅作品,可以欣賞它。這方面的滿足感是無法用金錢計算的。」她說。「所以我給客戶的建議是,他們應選擇自己喜歡的作品,而不是升值潛力看起來很高的那些。」
撰文:楊天帥
攝影:郭錫榮
南美藝術界定
南美藝術即拉丁美洲藝術(Latin-American Art)。問一個看起來很傻但其實很複雜的問題:南美藝術即是什麼?你當然可把它界定為「由南美藝術家創作的作品」,但假如這位藝術家生於巴西,出生後一天便移居紐約,再也沒有回到祖國呢?把它定義作「具南美風格的作品」嗎?誰又能在資訊全球化、世界各地藝術交流頻繁的今天,有足夠權威界定何謂「南美風格」呢?
所以,這是一條無法回答的問題。既然無法回答,那就不回答好了,南美藝術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任由讀者諸君怎講都可以。
不過無論如可,還是有一些著名的藝術家,是公認屬於南美的。不可不知的名字有Roberto Matta(智利,1911-2002)、Diego Rivera(墨西哥,1886-1957)、Jose Clemente Orozco(墨西哥,1883-1949)、Frida Kahlo(墨西哥,1907-1954)、Fernando Botero(哥倫比亞,1932)、Wifredo Lam(古巴,1902-1982)、David Alfaro Siqueiros(墨西哥,1896-1974)等等。
總的而言,南美藝術的背景可分成三個時期。第一時期是十六世紀哥倫布抵達美洲前。該時期的拉丁美洲藝術又稱為前哥倫布時期藝術(Pre-Columbian Art),作品由原住民創作,帶有濃厚宗教意味。第二時期則始於歐洲人殖民南美。首先,歐洲傳教士在當地廣泛宣揚基督教,促成印地基督藝術(Indochristian Art)的誕生。其後,南美藝術進一步與歐洲巴洛克藝術融合,創作主題與技法向歐洲風格傾斜。直至二十世紀初,南美藝術家開始回溯自己獨特的歷史軌迹,並從之啟發出嶄新的藝術風貌,發展至今,是為第三時期。
現在世界討論的南美現當代藝術,以第三時期為主。壁畫主義(Muralism)可說是這時期南美最具影響力的藝術運動之一。它出現於二十世初,其中尤以墨西哥的壁畫主義最為重要,代表畫家有Diego Rivera、David Alfaro Siqueiros、Jose Clemente Orozco及Rufino Tamayo等人。壁畫主義畫家經常採用現實主義形式,透過作品反映時代的政治與文化問題。當然,南美的藝術也離不開世界史那永不完結的破立循環。壁畫主義流行數十年後,至六十年代,以Jose Lluis Cuevas為首的一批墨西哥藝術家,又對壁畫主義進行批判,認為它太過着重政治,並進而發明出Ruptura(破裂運動)的藝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