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香港模式文化工程

2012年8月1日占飛 忽然文化  信報

很多人都知道,誠品在寶島點止書店咁簡單?還肩負文化推動者(culture stimulator)的重要角色。如果港人天真地以為把外國的文化圖騰引進,就等於從外移植了文化,那何不乾脆把文明地標金字塔也老翻一個建在西九,或者把城門河改成泰晤士河、美心皇宮改成羅浮宮,重蹈港式偽文化工程的覆轍?

誠品將於9月空降銅鑼灣,獲業主希慎的租金優惠,打造總面積逾四萬呎的全港最大型書店。港人最大的反應是:「何故香港誠品不是二十四小時營業?」對於誠品開舖,香港書展主辦單位貿發局某高層坦言,「在港十年不進書店的人到台灣總會逛逛誠品,期望誠品能把靜下來的閱讀習慣帶入香港。」貿發局果然一針見血,十年不踏進書店的港人多的是,難道這班人大白天就不能去嗅嗅書香、在貓頭鷹時間才會書興大發要逛書店?如果誠品在港成功,更突顯出貿發局以經營商場心態去策劃書展的弊病。
說誠品為香港人民服務,令港人文化氣質「升呢」,占飛更傾向相信它更大的服務對象,不止人民而是人民幣。誠品預料未來五年在港開五分店,更考慮落戶中環街市,這實際的野心,誠品應該不會否定。台版書向來是中國政府的一根刺,對內地同胞而言卻有龐大的需求,誠品落戶香港,正好為還未開放台灣自由行省份的內地旅客,提供一個掃LV和莎莎之外的買手信基地。
能有「香港誠品」?
占飛並非否定誠品的價值,也期待它把更全面的台灣書引入香港,進一步加強港、台的學術交流。看不過眼是妄自菲薄的港人,膚淺地堅信香港引入誠品就等於引入文化,難得的租金優惠或「給力」政策,何不落在三聯、商務、大眾、書得起、序言等等書店,幫助它們推動讀書風氣、凝聚本土的閱讀文化?內地都沒有誠品(始終有點政治不正確吧),但至少廣州都有家被喻為「大陸誠品」的大型概念書店「方所」(據聞它的總顧問是台灣誠品的始創人之一),深圳也曾有家令我徹夜忘返的尚書吧,何故香港人貧瘠的讀書氣氛,要靠輸入外國點滴才能被打救,莫非打造一家「香港誠品」是不可能的任務?
或許是。面對極高昂的租金成本,本港的書店不是被業主消滅就是被趕上二樓、三樓甚至天台、工廈、網上,剩下的是家家推薦同一本書的大型連鎖巨無覇。有沒有人想過,誠品強勢襲港,對本港書店生態造成多大的打擊,尤其是艱苦經營的二樓書店?
賣的不只是書,是品味
看官自然會挑戰占飛,物競天擇、弱肉強食是自然不過的生存定律,尤其商場如戰場,缺乏競爭力的自然「收皮」。我看到誠品的潛藏競爭力,它售賣的,不只是書,而是格調和品味,成功打造「誠品式文藝氣息」正是誠品最成功的地方。
情形就像Starbucks一樣,你明明知道中環蘭芳園的咖啡或者絲襪奶茶遠比IFC的Starbucks要好喝百倍千倍,但你還是會願意多付兩倍的價錢,買一杯分量最細但竟然叫「Tall」的舶來咖啡,為的是可以在update facebook status的時候,換來幾個like;或者是在中環鬧市高舉着一個Starbucks紙杯,遠比高舉着一隻橙白間條沒有logo的紙杯,來得中產和上等吧。同樣,浮誇的港人,也會為了誠品那個土色的紙袋,而多買一兩本書,拍照上載更新自己的面書狀態,硬添自己的文人味道。
還記得亞洲金融風暴過後的1998年,港府希望借助旅遊帶動經濟,即該想到引入美國的迪士尼樂園。最後港府斥資224.5億元,迪士尼只投資約20億元,但港府在香港迪士尼樂園的股本只佔57%,被批評做了水魚,港府豪花,買到什麼?最後這個世界最細的迪士尼樂園,還不是擔心被上海迪士尼搶走生意。再看看2009年,香港藝術館送場地兼賠近600萬元,為LV搞「路易威登:創意情感」展覽,連展覽命名也送了出去,相反上海美術館 2006年搞「Giorgio Armani回顧展」,Armani還給了美術館800萬元人民幣呢。
600萬買了多少法蘭西文化呢?大家心裏有數吧。所以香港人別再奢望可以把文化買回來移植,因為這種手術總免不有排斥機會呢。





值博率有幾高?
外國月亮是否特別圓?占飛只能講句「木宰羊」,但香港肯定有很多康有為的黨羽,愛高舉「全盤西化式的文化建設」,但他們所謂的文化建設,只流於片面的硬件方面,忽略軟件的重要。可曾記得,香港政府為了「保育」美利樓,竟把它原封不動的搬到赤柱,最後還歸領匯管理,它能保存昔日的風味和社區情懷嗎?
東瀛是香港人最愛旅遊的地方,為挽救日本長年累月的經濟弱勢,日本經濟產業省今年起投入10億日圓(約9910萬港元),在上海、香港、台灣等城市,設立「日本街」,街道內集合日式遊戲中心、時裝店、美甲中心、餐廳等,讓人體驗日本流行文化,以增加赴日旅客數字。
硬要打造未必好
這種另類的文化移植工程,又能成功嗎?占飛還是非常懷疑。無疑,這香港日本街對內地自由行和歐美旅客有一定的吸引力,但香港人享受原宿、銀座的購物樂趣是一籃子的體驗,並非把硬件和貨品一併搬到香港,就能打造一個小日本出來。
好似藝人周星馳一手打造成「支持BYOB (Be your own boss)」的潮人商場的尖沙咀加連威老道「Gi」,最後也變成淘寶「老翻」散貨場而正式結業。開在銅鑼灣黃金地段、標榜藝術和商品結合的概念商場DELAY NO MALL於2009年8月,也受害於惡劣消費環境和咋舌的租金,難逃結業命運。香港要把創意工業,打造成六大經濟支柱之一,相信長路漫漫。
港人貪新忘舊
其實,很多生意在外國成功,但引入香港卻未必掂,原因很簡單:咋舌的租金,而且香港人貪新忘舊。珍珠奶茶很快被美式咖啡取代,美國炸薯店眨眼便變了日本乳酪。昔日小本經營還可以賺餐「晏仔」,加上燈油火蠟,引入舶來概念也不能照辦煮碗,必須modify所謂的香港人口味,才有突破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