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綜藝評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綜藝評論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後直:前瞻當代香港攝影路向

2013年1月14日  李世莊 察顏觀色  信報
攝影是否成為了香港的主流藝術創作形式,大家可能會有不同意見,不過稍為翻查一下藝術年鑑的記錄,遠的不說,單是2007至2010年間本地舉行的攝影展覽,大大小小合共已超過四百多個,平均來說每年有超過百多次的展出,以香港的藝術環境而言,是一個非常可觀的數目。然而,這一大批形式、理念和水平不一的展覽出現,對本地攝影的歷史,以至目前視覺文化的發展又有何意義呢?「後直-當代香港攝影」(下稱「後直」)策展人黎健強和黃啟裕,透過整理和分析歷來香港攝影的趨勢,由此瞻望此媒體未來的路向,兩位學者提出了一個本地攝影界前所未聞的理念——「後直」,嘗試為香港攝影未來的發展推演。

不是終結 2012年香港劇場盤點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2-12-28]    
 2012年對不少香港劇場工作者來說,不是終結而是開端。民政事務局2011年推出「藝能發展資助計劃」,每年資助額約為三千萬港元,目的在於「提升藝術工作者和藝團的能力」、支持藝術創作、教育和拓展觀眾。不論是資助的方式、要求和資助額,都有別於藝術發展局目前的「一年」或「兩年」資助。其中配對式的「躍進資助」對一些目前非由藝發局資助,而又有潛力爭取政府以外資源(包括企業、票房等)的藝團和計劃別具吸引力,亦有助發掘更多資源的不同可能性。 文:陳國慧

(報)回歸社會的Pina

2012年8月1日 翟宗浩 察顏觀色 信報

1984年首度綵排劇本《山上聽見一聲喊叫》,個子纖瘦的德國福克旺舞蹈教室總監為啟動製作,將以下文字遞交舞者咀嚼細味:「一些不斷增長,勢不可擋的情勢。」「為終止某事而(對它)痛加破壞。」「如何展示死亡及恐慌?」「請嘗試將弱點逆轉成正向力量。」「風暴前夕哪平靜。」「當一切恢復安然無恙……」「不惜任何代價,渴望能感受某事物。」「表現足以移動山岳的強烈欲望。」「顯示事情漸入佳境之訊號。」

(報) Pina Bausch與「非線性」

2012年5月17日 信報 翟宗浩 察顏觀色

從鳥瞰角度,時代不同無疑予包殊和 Laban(徒孫與師祖)築起鴻溝,分歧聚焦點恰好建立自線性與否之爭議。線性,說得淺白,就是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秩序,以時間為例,一分一秒點滴流逝卻又繼往開來,既不能喊暫停,也無法重溫或超越跳躍至未來。

(報)《馬太受難曲》的舞台版本

2012年4月30日 信報

復活節前,柏林愛樂推出了一張巴哈《馬太受難曲》的影碟,是兩年前由Peter Sellars導演的舞台版本(他稱之為「儀式」ritualisation),拉圖指揮。獨唱陣容星光熠熠,福音作家由Mark Padmore擔任,最近來過香港的Christian Gerhaher是耶穌,其他歌手有女高音Camilla Tilling(當時腹大便便)、拉圖太太Magdalena Kozena、在古樂界活躍的芬蘭男高音Topi Lehtipuu,以及剛剛因為聲帶問題而退休的男中音Thomas Quasthoff。加上Simon Halsey指揮的柏林廣播合唱團,誠為頂級歌唱陣容。
《馬太受難曲》把合唱及樂隊都一分為二,開頭合唱的對答,效果立體。柏林愛樂廳的三百六十度葡萄園設計,令Sellars有意把《馬太受難曲》戲劇化。愛樂廳有闊大的舞台,樂隊及合唱的擺位也與眾不同。從左至右,第一合唱、第一樂隊、通奏低音及第二樂隊,連指揮的位置都有兩個,第二合唱放在右上角的合唱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