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ama Life
「囍歡里」反映保育意識片面
洪錦輝
建築思話
2013年7月18日 信報
早前,審計署在報告中提出批評,指發展局的整體保育工作不足,以致不少歷史建築物或欠缺維修保養、或長期閒置、或沒有設立導賞團,甚至有私人歷史建築物在沒通報下便已拆掉,從此香消玉殞。
筆者很喜歡舊有的東西,喜歡它們那份過去的氣味和質感,它們的存在,也可牽引我們的記憶——人漸漸成長,每天穿過許多樓宇之間,身旁這些龐然巨物亦變成過去的見證者。政府主導保育,誠意固然可嘉,但獲得正名的歷史建築,有些卻形同廢墟。
閱讀更多 »
重探有關「現代西方戲劇」之 一二
瘋子發作
主場新聞
瘋子,原名何應豐,不才。閒來胡思亂想,排吓戲,搞吓藝行工作坊。現在「何必.館」落腳。
2013-6-24 20:59:03
「現代西方戲劇」這題目本身充滿種種籠統的「前設框架」,當中包括的委實是超越時間、地源和藝術範疇等跨越多元多邊的文化、思想及歷史的閱讀構層,要純粹按今日大學知識管理主義出發,以十四個兩小時單元課段,完全疏濬箇中情理,實在是一件不現實的事。倘若以「專科專教」、「專業訓練」和「提供合理資訊」的邏輯為本,試圖「有效」闡述「課程設計」中鋪陳的內容種種,難免又陷入將知識及文化割切成理所當然的、有限的「戲劇論述」,以飽同學「專門」的訴求!
閱讀更多 »
香港電台香港家書:有關直資學校的好文章
林超英
2013-6-17 主場新聞
少年觀星,成年觀雲,閒時觀鳥、觀樹、觀花。
該校校董和校長把反對轉直資的舊生或社會人士,簡化為思想狹隘和沒有世界視野,心中大概視他們為思想落伍和追不上時代的人,他們眼中祇有 $ $ $,根本不理解辦教育的基本目的,以及以貴學費把基層家庭子弟攔在傳統名校之外的社會不公義,或者他們真的相信「有錢大晒」,公義在他們心中一點都不值錢。
2013年6月15日香港電台香港家書節目,播出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客座教授曾榮光,對補助學校和津貼學校轉為學費高昂直資學校的分析,值得大家細看,閱後會自會明白最近聖士提反女子中學擬轉直資遭到強烈反對背後的深層次社會原因。
閱讀更多 »
墨爾本街頭賣藝
Quncy Lau
2013-5-30 主場新聞
市井之徒,或稱「佬」一名。幾十歲人學人講藝術,見笑。 現居墨爾本,對我這個藝術入門漢來說,每個星期都有太多選擇。我很喜歡這裡,願可分享所見所聞。
黑鬼
走在墨爾本街頭,賣藝者隨處可見, 小型的一支結他自彈自唱,或者一個人就那麼站著不動大半天;大型的可以是一台古老鋼琴,甚至整隊樂隊。表演者來自五湖四海,項目包羅萬有,代表這裡人民對不同文化的包容。在這裡表演並非毫無限制,但規矩清晰:只要尊重其他道路使用者和注意安全,就可以自由演出。
閱讀更多 »
巴西藝市旺場 香港後勁堪憂
楊天帥
2013-6-17 主場新聞
位處地球另一端(坐了近 30 小時飛機,簡直就像結婚那樣,可一不可再 )的巴西,將會是未來五年的世界焦點:2014 年──巴西舉辦世界盃;2016 年──巴西舉辦奧運。這些體育盛事將帶來的,一是基礎建設的大幅度改善,二是外銷軟實力的龐大機會。
但你會問巴西除了燒烤、咖啡和嘉年華,還有甚麼軟實力可外銷?這問題對港人來說不好回答,即使對亞洲亦如是。畢竟地理位置實相差太遠。有誰想過,原來香港與巴西兩地的藝術市場,擁有許多共通點。兩城藝市也是近兩、三年開始走紅;都擁有具領導地位的藝博會;都有國際畫廊陸續進駐;都受惠於國家經濟起飛等等,不一而足。
閱讀更多 »
實習生待遇不及外傭 機構輕視易錯失人才
2013年5月4日
紀曉風
獨眼香江
馬克思曾經提及唯物論,意指人通過自己的物質實踐活動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而人自身也在這種實踐活動中得到改造,獲得自己新的質量和素質。直至到二十一世紀,人還是離不開要實踐。雖然實踐未必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起碼形而上的真理就不是),但實踐畢竟是檢驗「實用知識」的主要標準。不論是醫學院的準醫生們、教育學院的準老師們,甚至新聞學院的準記者們等,都需要經過實習,真正學以致用。
閱讀更多 »
文字以外的真相
我喜
歡寫作,尤愛抒情。在寫作裡,我看重一個技巧,叫「聚焦」,即是將故事的細節與旁枝抽絲剝繭,把筆觸的鎂光燈投射在事情的某一點或某一角度,凝聚、修飾、擴大,將讀者拉進刻意營造的氛圍,感受作者以文字建成的光境,而當中有取,必然有捨。攝影和電影也一樣,影像和故事都需要聚焦,才能動人。例如我寫先生跑步衝線的英姿,我不會將他之後啃麵包、更衣、飲水統統入文;又例如<寒戰>的100分鐘鬥智鬥力,你從不見梁家輝肚餓要吃飯,但郭富城在家吃麵的一幕卻是刻意營造的細節。如果寫一個故事,從主角早上七時半起床一直說到晚上十一時睡覺,那叫做「日誌」或「紀錄」,除了特殊需要,一般讀者都不會喜歡看那麼平鋪直敘的記述。
閱讀更多 »
為甚麼總是做不好份工?犬儒社會的文化研究
許寶強
轉載明報
2010
-
06
-
14
http://www.ln.edu.hk/mcsln/19th_issue/criticism_03.shtml
2010
年為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於香港在地踐行文化研究及文化研究教育十周年,出版系列書籍,當中《文化研究與文化教育》一書,收錄該系老師及已畢業研究生的文章,說明了踐行者的信念:相信教育, 「改變」仍是可能。而《文》書作者之一、嶺大文化研究系副教授許寶強「跳出來」為世紀版撰文,闡述犬儒主義當道的社會、官僚文化,香港文化研究教育和本地的教育者——包括他自己——如不作當權者的共謀,將如何回應與抗衡, 「務實」的工作又可以如何裝載更積極的內容?
閱讀更多 »
後直:前瞻當代香港攝影路向
2013年1月14日
李世莊
察顏觀色
信報
攝影是否成為了香港的主流藝術創作形式,大家可能會有不同意見,不過稍為翻查一下藝術年鑑的記錄,遠的不說,單是2007至2010年間本地舉行的攝影展覽,大大小小合共已超過四百多個,平均來說每年有超過百多次的展出,以香港的藝術環境而言,是一個非常可觀的數目。然而,這一大批形式、理念和水平不一的展覽出現,對本地攝影的歷史,以至目前視覺文化的發展又有何意義呢?「後直-當代香港攝影」(下稱「後直」)策展人黎健強和黃啟裕,透過整理和分析歷來香港攝影的趨勢,由此瞻望此媒體未來的路向,兩位學者提出了一個本地攝影界前所未聞的理念——「後直」,嘗試為香港攝影未來的發展推演。
閱讀更多 »
為了非今 不惜是昨
2013年1月14日
占飛
忽然文化
信報
高舉龍獅旗及英國香港旗,既有政治意義,也有文化意義。從政治意義上講,一說是「港獨」抬頭;一說是香港人的本土及高度自治意識確立。從文化意義上講,這是把香港人與中國人區分為「我們」與「他們」。香港人是「我們」,中國人是「他們」;「我們」不單不肯認作中國人,連稱呼中國人也不願意,寧叫「他們」做「強國人」。
閱讀更多 »
(阿牛回來了)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城市鄉村化、鄉村城市化」的理想
這是一場以舞蹈為主的免費戶外劇目。觀眾席後面是環境優美的北區公園,舞台設置在以粉嶺圍圍牆作背景,風水池前的空地,黃昏的微風伴隨著將秋的落葉,單是坐在紅膠凳上已是一種享受。舞台的畫面非常豐富且具層次感。個多小時的表演中有男主角阿牛的獨白、女主角妹頭的舞蹈、兩男兩女專業舞者的演出及一眾舞者的肢體表演。我沒有看過《舞在圍村I─消失中的水牛》,更從來沒有看過舞蹈表演,幸好有男主角的獨白,整個故事的脈絡交代得清楚明白,去除現代舞的抽象難明。
閱讀更多 »
設計.文化.社會 圓桌會議探創意三角關係
2013年1月8日
余十八
文化Live
信報
回顧2012,如果問香港這個城市在文化上有怎樣的發展趨勢,那顯然便是「本土化」。公眾關心的,是本土藝術發展、本土建築保育、本土文化與中台兩地的互動——誠然,「香港」這個詞語,已成為許多文化議題的主題了。
閱讀更多 »
較新的文章
較舊的文章
首頁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