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物件宜簡單 敍事色彩要濃烈



2014年7月14日 信報 卡夫卡 圈來圈去

最近英國概念藝術的領軍人物Michael Craig-Martin在香港高古軒畫廊舉行同名個展(展期至8月16日),展品都是承接Michael七十年末以來,以簡單日常事物為題的鋁版畫創作,每一幅畫都只畫上一件物件,風格簡約而強烈,就如宣傳海報一樣。或許觀眾看過以後,都不禁疑惑,這樣也可算是藝術?且聽Michael解說背後的理念。

豐富資訊
畫作涵蓋的事物廣泛,如嬰兒奶樽、咖啡杯、高跟鞋等,都是世界通行的消費品。把這些事物放大和改造是Michael的目的。「日常事物是每個人的生活,但很少人留意到它們的價值。其實這些事物是一種世界性的語言,其實這些事物飽含豐富的資訊,都與每個人私人的經驗產生聯繫。」
他透過藝術放大縮小、顏色轉變等處理,進一步改變其意涵,「是一種對事物的再用(reuse)。影像能給我一定程度的自由,去跟這個世界玩樂,這種玩樂難以在真實世界實踐,在藝術世界則成為可能。」他表示自己沒有一定的創作方向,只是循着能學到最多東西的領域去探索。「目前來說都沒有人做與我想相同的創作,我想我還是可以繼續的。(笑)」
畫作看似是電腦繪製打印而成,其實大部分都是用人手製作。畫家先為事物畫上草稿,再用膠帶在鋁板上貼出形狀,然後為物件的不同構件塗上不同的單色,背景則為與物件相反的對比色,完成後取下膠帶,畫作便告完成。
他尋找的,是一種世界影像(pictures of the world)的表達方式—— 盡量用線將畫作形象簡化,不誇張也不減少,是為一種描述式(descriptive)的方法;然而顏色的選擇是盡量濃烈的,令你感覺到事物的存在,是一種敍事式(narrative)的手法。「畫作不只是畫作,也是一種觀看和理解世界的角度。」
一進門看到色彩奇特的數碼畫像Sample Commissioned Portrait,畫作的主人原是英國貴族成員Lady Burlington,此為作品複本。
人像的背景、皮膚、嘴唇、眼眉等均由不同色塊組成,每個色塊的變化全由電腦控制,每隔十五秒就會漸變一次,組合可以達到上百萬個。為貴族成員畫像是繪畫的傳統,Michael以當代技術為增添改變:「顏色的轉變就好像心情轉變般。」
忠於自己
Michael曾任教於倫敦金史密斯學院的他,更是年輕英國藝術家(Young British Artists,簡稱YBA)如Damien Hirst等的導師,這群藝術家在九十年代崛起,曾引起不少輿論關注,令人更反思藝術的本質。「作為一個老師,我只是允許他們可忠於自己看世界的方式,並把它表達出來。因此YBA的藝術家都各自有不同風格。」
「在六十年代,年輕藝術家之間有很大的挫敗感,各個範疇已經很明確地定義,似乎很難打破這些邊界,於是我們嘗試了不同形式的藝術,將藝術的定義擴大。」
而他到七十年代才選擇繪畫這個媒介,創作了一系列海報式的作品,「也是對繪畫形式的再發掘,繪畫其實也很適合成為概念藝術的形式。」他沒有繼承繪畫的傳統,反而受先前雕塑和建築創作的影響最深。因此這次的繪畫看上去,也很接近雕塑的方式,「是一種平面的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