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1日 信報 教育講論
新科技已經大大改變了我們對世界的看法,以致我們與之互動的方式。在模糊及交錯的時空界限裏,革新及改變接踵而來,帶來了新創意和溝通形式;現在就讓我們一起探討「虛擬駐院大師班」的可行性。
藝術家的到訪對表演藝術學生極為重要,引發學生的多元思考。可是,對多數學生而言,這只是「一瞬即逝」的方法──學生被灌輸深層次概念,但未有足夠時間吸收、理解消化、質詢,只構成一片模糊的記憶。
但是,只要善用科技,到訪藝術家便可變成「虛擬駐院藝術家」了,利用高清錄像的新科技,延長與學生交流的時間,更重要的是,又可從全球任何地方發放的高清視訊增加學生吸收及挑戰題目的機會。
曼哈頓音樂學院的蘇嘉文小提琴課程極有影響力,推動了優質互動課程的科技發展,造就紐約、渥太華兩地的交流。過程中,歌劇現場即時傳送,容許歌劇迷安坐本地劇院,甚或自己家中,實時享受不一樣的歌劇表演。
虛擬駐院大師班
現場欣賞歌劇的體會固然獨特,但虛擬欣賞又是另一番獨一無二的滋味。試想男高音表演完後,氣喘喘之際,馬上為自己剛才的表現置評,資料豐富,讓觀眾一窺表演者的視野。
「虛擬駐院大師班」雖可豐富學習體驗,但比起傳統一對一的教授方式,的確有機會削弱師生關係的建立。我們不時聽到年輕的表演藝術家不僅視老師為技巧非凡的專家,更是人生榜樣楷模。這既是這種教育方式的優點,但其合時宜與否,也應考慮,因為,這或會令學生產生倚賴,局限他們的思維、批判能力和挑戰現有制度的視野。
相比之下,未來的學生更有潛質成為環球學習網絡的成員,既有機會接觸許多的藝術家及學者,亦可與全球的同輩對話交流,互相切磋。
在上一個工作崗位上,我負責統籌寰球演奏課程。整個學期,我游走於世界各個不同的演奏室,期間,寰宇演奏室便漸漸形成。參與課程的學院輪流派出駐院藝術家參與。當然,邀請網絡以外的學院派出藝術家參加,只是擴建寰宇演奏室的一小步,專門人才還是渴求。
探索學習科技之旅
香港演藝學院剛剛開始其探索學習科技之旅,並以「創新演藝教育科技樞紐」計劃為起點。「樞紐」將滙集科技專家、頂尖教育家及創意藝術家的力量。學院舉行三十周年研討會時,會展開寰球作曲講座,安排密芝根大學與演藝學生交流,建立同輩學習網絡。講座重點之一是兩校學生將會分享若干創作,從而展示不同的創作風格及教學方式。未來,我們可利用相應的科技器材,繼續這種交流形式,裨益莘莘學子。
關於未來新一代年輕藝術家的教育與培訓,高等教育機構何去何從?定位如何?教育機構會否因為網上資源數量急劇增長而受影響,變得愈來愈不關聯?我認為情況剛好相反。學生面對網上無數的教學資源,更需要教育機構及富有經驗的教育家,為他們在迷宮似的虛擬世界,指引導航。
教育「中間人」
表演藝術教育家一直被視為其藝術範疇的佼佼者,擅於在當地的環境中,教授相關課程。未來的「學習協調」人員除需要這些技巧外,亦需在全球學習的環境中,懂得應用多門多樣的教學方法。「學習協調」人員需培養學生的適應力,面對行業瞬息萬變的發展,令他們有足夠的競爭力,一展所長。
世界瞬息萬變,學院成為教育「中間人」,負責採擷及甄審高質素的教育資源給學生使用,從全球網絡選取合用的資源,包括技巧精湛的專家、教育家、學者、演出家,還有院校藏量深厚的檔案庫,為全球各校園的學生設計出最合適的學習環境。
毋需過人的想像力,也能幻想到未來大學校園的特色。校園不再囿於昂貴宏偉的大樓中,而是彈性游走於全球空間之中,與學生、藝術家、專業藝團及社區交流互動。
撰文︰華道賢教授
香港演藝學院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