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藝市旺場 香港後勁堪憂

楊天帥   2013-6-17  主場新聞

位處地球另一端(坐了近 30 小時飛機,簡直就像結婚那樣,可一不可再 )的巴西,將會是未來五年的世界焦點:2014 年──巴西舉辦世界盃;2016 年──巴西舉辦奧運。這些體育盛事將帶來的,一是基礎建設的大幅度改善,二是外銷軟實力的龐大機會。
但你會問巴西除了燒烤、咖啡和嘉年華,還有甚麼軟實力可外銷?這問題對港人來說不好回答,即使對亞洲亦如是。畢竟地理位置實相差太遠。有誰想過,原來香港與巴西兩地的藝術市場,擁有許多共通點。兩城藝市也是近兩、三年開始走紅;都擁有具領導地位的藝博會;都有國際畫廊陸續進駐;都受惠於國家經濟起飛等等,不一而足。

香港藏家群不及巴西大
正因為兩者「大同」,「小異」才顯得更有參考價值,並使巴西可成為香港藝術發展的借鏡,但一比下,香港藝術生態的失衡問題,表露無遺了。香港藝市方興未艾的狀況,從剛過去的 5 月交易旺季可見一斑。至於巴西,由該國 Latitude@ABACT(Brazilian Association of Contemporary Art,巴西當代藝術協會)提供的數字,可作參考:粗略估計,巴西當代藝術畫廊有一半位於聖保羅,其中又以 Vila Madalena 及 Jardins 兩區最為密集。四分一畫廊在里約熱內盧,剩下的四分一分佈在其他城市。
畫廊當中約有 25% 在 2010 年至 2012 年間開業,50% 始於 2000 年後。2011 年,畫廊平均作品最低售價為 500 美元,最高 20 萬美元;2012年,數字大約上升一倍,分別為 1,000 美元及35.5 萬美元。畫廊每年舉辦展覽數目,從 2011 年的 4 個增加至 2012 年的 7 個。參與藝博會數字從每年 3 個增加至 3.8 個。2012 年的整體營業額,與 2011 年相比提高了 43.5%,當中 65% 畫廊錄得超過 30% 增長。
去年 12 月,英國大畫廊 White Cube 在聖保羅開設分行。今年聖保羅藝博會(SP-Arte)也招徠不少大品牌如 Gagosian(高古軒,紐約 )、Lisson(倫敦)、Kaikai Kiki(東京)等。當然,無論是外資分行數目還是藝博會規模(即香港的 Art Basel),香港都要比巴西強許多。然而,後者正在急起直追的勢頭,不容忽視。
巴西市場興旺,與整體經濟飆升有關。誠如ABACT 研究員 Ana Leticia Fialho 稱,近年衝擊全球的金融海嘯,對巴西幾乎沒造成影響。隨着該國財富累積,巴西上流社會開始有了「玩藝術」(當然是一種奢侈品 )的閒情。於是,對於巴西畫廊業客戶群中,本土藏家佔去七成,你不會感到驚奇。如是你讀到了第一個港巴兩地的差異之處。香港的本地藏家群,遠不及巴西壯大。可惜的是,香港並沒有像 ABACT 那樣的機構,提供類似數字作比較。然而,根據我的個人觀察,香港畫廊的本地客,若不計中國大陸,不會多於三、四成。
與香港比,巴西僅 71% 畫廊報稱有外國客戶,整體營業額 16% 來自外地;而在香港,前者應接近 100%,後者較難估計,但應不少於 50%。
這些新進藏家,較之於外國藝術,更喜好自家出品。由此推論,在供求定理下,業界經營的藝術家亦以巴西人為主── 2011 年數字,平均每間巴西畫廊代表 21.4 名藝術家,當中約 80% 為當地人。僅有 19% 的畫廊有代表國外藝術家。估計現時活躍於市場的巴西藝術家,約有 800 名。這個數字仍在迅速增長中。因為當地藝術市場對本土藝術家需求殷切,令新一代機會處處。2011 年新投入畫廊圈的藝術家,竟佔 27.3%;2012 年儘管回落,但也有 14%。雖然畫廊主要集中在聖保羅,但這批新進藝術家多駐紮在里約熱內盧──一個比較混亂,但也比較有朝氣的城市。
畫廊代理本地藝術家少
如是你又發現了第二個港巴差異。香港的畫廊中,代理本地藝術家的,着實不多。多年來近乎固執地堅持只做香港藝術的,是歐陽憲的嘉圖畫廊(Grotto Fine Art)。但許多其他畫廊,特別是外國分行,雖說是以香港為基地,但本土藝術家付之闕如,絕不是甚麼怪事。
所以,香港作為許多人以為(或自詡為)亞洲、甚至世界藝術中心,實則在藝術與中心之間,遺漏了三個字:進出口。英語的用字要比中文客觀得多:Art Hub ──一個藝術的樞紐,或中轉站,左手交右手而已。雖然同是正在成長的市場,但香港供求嚴重薄弱的問題,卻令本地前景遠遠負於巴西。
比較一下兩地藝博會,便可更明顯地突出這種差異:今年 SP-Arte 中,共有超過 122 間畫廊參與,其中 81 間為本地畫廊;而在香港 Art Basel的 245 間畫廊中,只有 28 間來自香港。回顧 Art Basel 的高價交易成績,10 件中 10 件是外地(包括中國 )貨。反觀巴西,本土藝術創作卻賣得相當不錯,即使說撐起了整個藝博會,也未嘗不可。
我們比巴西優勝的唯一一點,或許只是香港具備完善的商業配套。這種配套是廣義的,包括香港的稅制、法治、工作態度、語言能力、營商效率、物流基建、保險系統等。外國畫廊在香港做生意,僅是低稅率已令他們省去一截。與之相比,於巴西買賣藝術品,必須繳付多種名目的稅項,最高總額竟可達 40% 以上。即便是財富集中地聖保羅,莫說是市內,就連在機場工作的人員,不諳英語者亦佔絕大多數。還有一點:就泛論而言巴西人做事比港人懶散得多,這一點當然無法量化,我純粹以個人經驗武斷定論,但想必基本上不會有誰反對。
其實也僅僅是因為這一點好處,才令香港得到疑似藝術樞紐的地位。如果有這麼一天,這種優勢被誰趕過,或者自行喪失,香港今日擁有的風光,也將拱手相讓予其他城市,比如台北、上海。
風暴隨時襲來,如何未雨綢繆?除了培育本土供求,尋求更加平衡的藝術生態外,別無他法。